夏云丰是中交一航局三公司红沿河项目部的试验室主任。“保质量,降成本、增效益。”是他成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。项目部负责的胸墙施工处于无掩体的外海、线型长、分层多且养护取水点远,养护工作给夏云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
“洒水车怎么还不到?”摸着土工布下面烫手的混凝土老夏在对讲机里焦急的喊着。通过问询得知,现场的养护取水点距离施工区域往返需要半个小时车程,眼下正是盛夏高温季节,单靠这薄薄的一层土工布吸水养护,洒水车还没到,养护水分就蒸发殆尽了。“这样可不行,一旦因为养护不及时造成混凝土开裂,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实体质量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想到这里,夏云丰皱起了眉头...
看着养护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,有人提议再增加几辆水车和养护人员,“车轮战”式不间断洒水。可是在老夏看来,增配车辆和人员就意味着大量成本投入,而且现有养护工艺不改变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夜晚,一筹莫展的老夏独自在项目驻地周边溜达思索,山脚下一排排的樱桃塑料大棚引起了老夏的注意,看着果农们正在紧张对大棚进行棉被苫盖控制大棚的温度和湿度,老夏突然茅塞顿开,一路小跑的回到了项目部...
一到项目部,老夏就喊来试验工张永涛一起在库房翻腾起塑料布和废旧的床被,并连夜将这些“神器”搬到现场,看着一脸疑惑的张永涛,老夏兴奋地解释道:“土工布可吸水但不能锁水,但是加上一层塑料就可以锁住水分避免蒸发,如果再苫盖上一层棉被隔离,养护问题就完美啦。”接下来的试验也是让张永涛惊讶不已。通过改进的养护工艺,14天的养护期,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,而且通过棉被的覆盖,使混凝土的内部和表面温差始终稳定在25℃以内,有效的减少了因温差变化产生裂缝。
养护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,可是测温的新问题又摆了出来。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标准,浇筑后24小时内需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且精度必须控制在0.5℃以内,传统的人工测温不能保证按时限完成,人工读数也存在误差不能提供准确数据。
“要是能应用温控自动采集系统就好了。”看着测温表上人工记录的不详实的数据,夏云丰感慨地说道。信息化采集固然是比人工测量精确,而且可以通过终端操作无需现场测量,可是通过市场了解测温传感的价格不菲,一段胸墙要安置16个温控传感器在混凝土内部,整个胸墙算下来要多投入100多万。一方面是信息化采集对质量管控的好处,另一方面是成本的大量投入,如何权衡选择让老夏这个降本增效的能手犯了难...“要是能像手机保护壳一样随意替换就好了。”新来的郝鸣的无心一句,给老夏带来了灵感思路。
施工现场,夏云丰搬来切割机、钢管、铁丝等材料捣鼓了起来。“你们看看这样可行不?”老夏对大家讲着他的“发明专利”,“把传感器用铁丝固定在裁剪的钢管里将管口密封埋进混凝土,温度监测完成后将传感器取出重复使用。”还没等老夏讲完,张永涛已经恍然大悟并开始着手试验了...结果显示,改进后的传感器与之前数据完全一致。“测温系统既能保证测量精度又大幅的减少了成本投入”郝鸣竖着大拇指说道。
致知力行,踵事增华。在渤海之畔,感受着风浪打碎的清凉水雾,凝听着海浪奏响的壮美乐章,老夏降本增效的妙招仍在延续着,他用智慧和行动为项目高效履约发挥着至关作用。